作者:张萍 时间:2006-04-04 责任编辑:
要在大学生中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在大学生中深入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这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些重要论述,不仅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正在同经济扩张、政治霸权和军事威慑结伴而来,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对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辨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传统,努力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升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和国情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要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昌盛而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光辉业绩。要深入开展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继承绝不仅仅是对文化典籍的熟读和注释,而是把民族传统中的优秀部分与当代实践所契合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弘扬,使其成为现实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组成部分。只有立足于时代和民族的需要,并同推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的继承,才是对优秀传统的真正继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创造全员教育的环境和各方面团结协作的整体氛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还需要各部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形成合力。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起主导作用。各科教师在教学中,都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将民族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课程育人的效果。如社会科学教师可结合教学,讲授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讲祖国雄伟壮丽的美好河山,讲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讲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自然科学教师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可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尤其是中国历史上优秀科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文体教师则可以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行政、后勤人员应充分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在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还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启迪。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学生本身具有接受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在动力。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出学生的这种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化为对活动的主动参与,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注意引导学生对德育过程的主动参与,在发挥作用中受到教育。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民族精神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主办单位:中共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会计学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