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理论与实践( 一)

作者:魏南楠 时间:2010-04-14 责任编辑:

  一、在高校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 从党的发展历程来看,重视在青年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党的一贯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正是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高校师生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先驱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感召下,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为阵地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0年3月,李大钊、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秋,李大钊正式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后,利用高校讲坛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在北京大学的史学系、经济系、法律系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分别开设了《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现代政治》《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社会主义的将来》《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向青年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2月4日,陈独秀应邀在武汉文华大学、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汉口堤口下段保安会和小关帝庙等处发表演说,主张实行彻底的社会改造,讲演轰动了武汉学界。陈独秀还通过广东省教育行政委员会创办了广东宣讲员养成所,培养宣传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骨干分子。此外,各高校的马克主义研究社团纷纷成立,除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外,还在学校组织妇女读书会、青年读书会和新教育社等团体来引导广大进步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五四时期的中国先进分子们为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青年学生中的广泛传播不遗余力,也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党的同时,党就高度重视青年后备力量的培养,1922年5月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后备军和预备学校。革命战争年代,党中央既对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性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又特别注重对青年人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与督促学习。抗战时期,大批爱国青年学生纷纷来到延安参加革命,探求真理。党中央一方面积极扩大抗日军政大学,一面又创办了陕北公学、安吴青训班,接收广大知识青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导下,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军事、组织上的“启蒙”教育和各种业务训练。对青年学生要求他们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教育他们有纪律、有组织,反对组织上的无政府主义与自由主义;教育他们深入基层工作,反对轻视实际工作经验;教育他们接近工农,决心为工农服务,反对看不起工农的意识。毛泽东同志曾为陕北公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只为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题词集中表达了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对先进青年的期望和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党始终把教育引导青年一代特别是青年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毛泽东同志号召青年学生要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要“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尤其特别重视青年政治观的形成,要求青年做到“又红又专”。改革开放时代,面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复杂局面以及青年思想由此产生的某些混乱,邓小平同志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把广大青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坚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强调青年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风尚教育、法纪教育等各个方面。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基于这样的战略全局考虑,2004年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的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让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是我们党从国家和民族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对青年教育和培养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从当前面临的任务和形势来看,在大学生中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是应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考验的需要。

  从国内形势来看,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多发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尤其是必须看到“社会思想日益多样化”这个基本事实和发展趋势。如果将今天的中国与30年前的中国相比较,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巨大变化让很多人有恍如隔世的感觉。导致社会思想日益多样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有四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当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逐渐多样化时,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必然不断增强;二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国外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文化现象、生活方式也随之涌入中国,客观上也推动了我国社会思想的多样化;三是由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快捷,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的传播渠道更加多样,社会思想的多样化程度产生一定的倍乘放大效应;四是我国社会环境日益宽容,人们对待不同看法、不同想法、不同做法的态度和反映也表现得各不相同,总体上更加理性和宽容。从根本上说,社会思想的多样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但是,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青年中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引导更多的青年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形势,正确认识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探索出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并进而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三统一”的信念,就显得格外重要。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成为世界发展重要的亮点和焦点。但是,中国的发展带来的不只是掌声,也招来了很多猜疑甚至是敌视的声音,国外一些希望遏制中国发展和崛起的势力与我争夺青年的斗争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激烈,他们在我们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中不断加强渗透,制造思想混乱,积极培养“代理人”,妄图煽起“颜色革命”。此外,以互联网、手机为核心的信息化革命在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为国外敌对分子针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渗透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网络正在成为展示世界主要国家和形形色色的主义、思潮及价值观念宣传、交流、碰撞的主要平台,使国际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更具有短兵相接的特点。当代青年学生成长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中,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会必然受到日益深刻的影响。从当前和短期来看,官员腐败和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是影响党长期执政的最重要因素,而从长期来看,对党长期执政最严峻的考验就是如何应对社会信息化带来的诸如思想多样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政府意识形态控制力呈消解趋势、社会民众对政治参与的诉求增长等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共青团尤其是以育人为根本目标的学校共青团必须认真、及时应对国内国际发展环境带来的新挑战,在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努力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这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或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引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础上,始终保持不断发展的良好势头,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确保我们党和国家根本目标实现的根本要求。

  (2)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共青团履行自身根本职责的需要。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的要求和青年的使命决定着共青团的职责。回顾共青团的历史,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都是因为高举契合时代发展要求和青年历史使命的思想旗帜,才感召和凝聚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前赴后继、竭诚奉献,也才推动着共青团自身事业的不断发展、开创新的局面。在革命时期,团章规定,共青团就是吸收广大劳动青年参加革命的斗争,从斗争中给予青年共产主义教育和训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八大明确规定共青团是党的助手,要求共青团带领青年在建设中发挥突击队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团的性质明确表述为三句话,就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当前,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计划经济条件下执政转变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基于这样的历史判断,团的十六大确认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根本职责,就是要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怎样才能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就必须把吸引、凝聚青年作为自己的存在前提和首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与团十六部分代表座谈时要求共青团:“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更好地发挥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吸引凝聚青年?怎样才能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呢?显然,需要努力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陆昊同志带领全团总结了五条,但归根到底,万变不离其宗,思想决定行动,首要的就是“靠先进的思想吸引”,用先进的思想吸引凝聚青年依然是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的鲜明特色和制胜法宝。所以,共青团组织就必须在青年中积极有效地传播党的思想、理论和主张。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落实这一战略思考的具体措施,是新的历史时期共青团履行自身根本职责的重要途径。

  (3)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引导广大青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从人的成长发展的普遍性来看,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不仅表现为肉体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更表现为精神思想的成长和成熟;不仅表现为单个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更表现为与他人联系互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成长客观需要由人生目标、奋斗理想、价值取向等构成的科学的价值体系的指引,没有这种指导,人的成长发展就容易缺乏精神动力、迷失前进方向。

  从历史经验来看,青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党的关怀和培养。历史已经千百遍地证明,中国青年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远大的理想引导青年,用宏伟的目标凝聚青年,帮助广大青年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

  从现实情况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青年人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展现了一些新特点、新诉求。中国社会科学院房宁研究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当代青年的个性特征整体上是积极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立性、自主意识得到增强;二是形成了个性化、进取性的道德意识;三是权利意识普遍增强,进而追求个人自由、社会平等公正等。同时,消极的方面也很明显:一是出现了个人主义倾向,道德水准后退;二是功利主义膨胀,理想主义下降,过分务实,过分追求功利;三是依赖心理、享乐倾向比较严重。团中央2008年底在全国高校一万名大学生中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在理想信念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可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赞同马克思主义需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高度认同并希望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在政治态度方面,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积极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普遍认可当前社会形态及基本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在对待党的执政问题上,绝大多数大学生普遍认可当前的政党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积极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但我们同时也发现,在广大大学生政治思想意识中,常态下的政治淡漠和特殊情况下的集中爆发、极端化表达的特征也日益明显,面对现实问题存在的疑惑、问题也不少。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对共产主义社会持怀疑态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不清。部分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对两党制或多党制有一定向往,对当前的政党制度持有不同意见。由此可见,虽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但多样性、独立性、差异性日益明显,实用主义、相对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巨大冲击。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要在青年思想有模糊认识、有困惑疑难的时候给予引导,在青年中树立理想信念坚定的榜样和标杆,使青年一代更好地健康成长。

主办单位:中共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会计学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