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建议》主题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

作者:郑晶 时间:2010-12-27 责任编辑:

李克强

三、切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促进经济转型,也要创新体制机制。这就要求我们把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关系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改革开放中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调整经济结构既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又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必须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突出矛盾,采取有力举措,大力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任务。从国际经验看,以内需为主导,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内需潜力是促进我国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最大优势。扩大内需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战略重点,注重发挥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消费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民生,扩大消费是提高经济内循环能力的根本途径。核心是要大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建立起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在消费政策、消费环境、消费业态等方面综合施治、多策并举,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

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这也就必然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更加注重就业创业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再分配中的作用,通过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保持适当的投资增长速度,但如果投资率过高,各方面条件难以承受。应当把政策重点放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上,把增投资与扩消费、惠民生更多地结合起来,实现一举多得。要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管好用好政府公共投资,引导投资向重点领域倾斜,建设好关系发展全局和保障民生的重大工程,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水平。

二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人口将工作和生活在城镇。我们应当顺势而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强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确保耕地安全、粮食安全,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是扩大内需、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引擎。我们应当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抓住城乡人口结构转折的重大机遇,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城镇化战略格局。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在城镇化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城乡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要按照“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对特殊地区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支持西藏、新疆等地的发展,这事关全局。要搞好主体功能区等规划引导,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促进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要靠科技创新。在创新路径上,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要集中力量组织攻关推进原始创新,努力取得突破;对能够引进的技术,应善于站在“巨人”的肩上,搞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缩短创新的进程,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把人口多的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可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近年来,国家在科技、教育、人才三个方面相继制定了中长期规划纲要,覆盖了“十二五”时期。要以这些规划为抓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要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继续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面向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还要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高技术产业,努力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智能、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要把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无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切实加强节约增效和生态环保。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把节约和环保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是一举托两头的大事,既有利于改善民生,又有利于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繁荣进步,是建设现代国家的要求。我国发展到今天,社会事业这块“短板”如不尽快补上,就会拖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后腿。现在,我们既需要也有条件加强社会建设。要把推进社会领域发展改革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方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进步,增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要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做好这方面工作,应当区分“基本”和“非基本”两类性质的服务。基本的部分属于公共产品,保基本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明确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保基本,应做到广覆盖、可持续,使保障范围逐步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在保障标准上,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刚开始可以低一些,以后再随着发展而逐步提高,增强政策的可持续性,使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能够长期运行下去。非基本的部分,应当交给市场和社会,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完善调控办法,通过发展相关行业,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这样做,既可以为社会资本开辟更大的投资空间,促进社会建设,又可以使政府更好地集中财力,履行保基本的职责。即使是政府提供的基本部分,也应注重利用市场手段,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社会领域既有事业也有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应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市场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加强社会建设,重点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当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推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重点民生工程,着力构建社会保障的安全网。近年开始实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必须深入推进。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实施近期五项重点改革措施,逐步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要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继续推进廉租住房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通过建机制,做到保基本、促公平、可持续,形成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做更加艰苦细致的工作,把这些惠民利民的事情办实办好。

随着社会结构加快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社会矛盾也可能进入多发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更大挑战。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我们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履行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推动社会管理的重心下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增强公民意识,推行公共治理,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要针对社会安全保障的新形势,强化抗风险意识和危机管理能力,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制,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有效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

(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

实践表明,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症结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推动科学发展根本上要靠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时期,是改革的攻坚时期,不加快改革,就可能贻误重要战略机遇期,丧失已有的发展成果。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精力,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要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的积极性,切实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环境。行政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责,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财税体制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要围绕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平税负、节能环保等,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对资源有效配置具有关键作用,要立足我国国情,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完善金融管理体制,增强金融企业活力,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市场价格是经济活动最为灵敏的信号,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理顺价格关系,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要素市场。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进一步扩大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挑战、共享发展机遇的客观需要。“十二五”时期,要适应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开放空间,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新形势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扩大开放,有一个完善开放格局的问题。既要提升沿海开放、向东开放,又要加快沿边开放、向西开放,还要扩大内陆开放,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扩大开放,也有一个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问题。要下大力气推动外贸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我国产业在全球分工中逐步从低端向高端转变。扩大开放还有一个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问题。要在继续做好“引进来”工作、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同时,加快“走出去”步伐,着眼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要素,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投资大国转变。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建议》主题主线鲜明,内涵丰富,部署明确,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建议》精神实质,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部署上来。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和武装各级领导干部,加快建设学习型政党,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能力,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努力调动各方面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性,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主办单位:中共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会计学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