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腊月二十四,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约定的采访由家里改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浮山校区。“这都快过年了,您怎么还在实验室里?”记者关切地问。“有事干多充实,年前还有不少工作没干完。”80岁的管华诗看上去精神矍铄,笑呵呵地将记者迎进门。
海洋孕育着丰富的药用资源,是一个巨大的“蓝色药库”,开发海洋药物,有望成为解决人类疑难病症的希望。2016年,管华诗倡议并发起实施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该计划聚焦“蓝色药库”开发的重大科学问题,紧紧围绕突破并着力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蓝色药库”开发关键技术体系,针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系统培育、聚集开发、创新研制一批重大海洋药物,并同步建成以“蓝色药库”资源实体库和大数据库为核心的国际首个海洋药物信息系统等重点任务,展开多学科、多主体、多目标的协同研究。
“我最近主要忙两件事,一是完成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药971的申报批文,为新药进入市场做好各项准备;二是分别从国家、山东省、青岛市不同的层面为‘蓝色药库’的打造做好起步性工作。”管华诗说,从国家层面,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建议书,希望能够将这个项目申报列入国家科技计划;从山东省角度,编写“蓝色药库”的地方发展方略,旨在通过海洋药物产业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振兴;立足本地,希望青岛能够成为全国“蓝色药库”开发试点城市。
“我是山东夏津人,196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并留校,担任老科学家李爱杰先生的助教,教本科生生化实验课。”管华诗回忆说,1978年10月,他主持的研究课题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这个奖励对当时还是科研新秀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激励。自此,海洋科研便成为管华诗的热爱和追求,他也逐步成长为中国现代海洋药物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971的成功证明了海洋药物开发的巨大空间和无限潜能。”管华诗说。2018年7月17日,中国海洋大学的管华诗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971顺利完成临床3期试验。此次试验完成,意味着该新药研制已经迈过了最关键的一步,预示着中国科学家找到了阿尔茨海默症的“解药”。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971市场化之前的冲刺工作。”管华诗说,如果一切顺利,我国第一个抗老年痴呆海洋药物、全球第14个海洋药物很快就会面市。
自2005年9月开始,管华诗团队就构建了中国“蓝色药库”中的海洋糖库。这些寡糖化合物中,有70%是世界范围内的首次发现,中国科学家为世界海洋糖类物质的探索,作出了中国贡献。从投身于海藻中提取碘的协作到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PSS(藻酸双酯钠)的诞生;从开创我国海洋药物学科到编纂海洋药物专著《中华海洋本草》;从筹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到创建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管华诗的毕生情感所系,都在“生命摇篮”的水域深处。
“我今年正好80岁,早该退休了,卸下一些头衔,不用操那么多心了。但是在中国‘蓝色药库’的建设上,我是‘退而不休’的。”管华诗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盛衰休戚相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不仅是对实验室的激励,对海洋界、科技界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鼓舞。我能够体会到总书记深沉的海洋情怀,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总书记的期望,为实现中国人共同的海洋梦想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