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作者:韦杨建 时间:2010-05-07 责任编辑:
——玉树抗震救灾启示录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记者 王建新 丁伟 郅振璞
走进玉树县结古镇,满目疮痍的大地上,枝头开始绽放嫩芽。虽然有些晚,但春天毕竟来到了高原。
一场大地震,扼住了人们对春的美好憧憬。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大地震。
山崩、地裂,柱塌、房倒,残垣、断壁……
历史将永远记住2010年玉树的春天。记住这个春天,是因为猝不及防的强震灾害,给这片高原大地带来危难、恐慌和悲壮;更因为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在这片土地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再一次锤炼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一个政党的先进性——
危急关头,党和人民在一起;困境绝地,党是人民的主心骨。强震袭来,党中央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把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化为行动,再一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品格
“同人民在一起!”这是2010年春天,一个响彻灾后玉树大地、响彻整个中华大地的强音;一个让共产党人深感责任沉重、让人民群众深感温暖关怀的强音。
一场猝不及防的强震灾难,是一次对执政党政治品格的检验!
“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强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提前结束访问回国,亲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废墟上,伤员病床边,村党支部的帐篷前,临时板房教室中,总书记的手与灾区群众握在一起,心与灾区群众贴在一起。
“同人民在一起!”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心系地震灾区,情牵群众安危,纷纷于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或亲临一线指挥救灾,或以其他各种形式动员各方面力量投入抗震救灾战斗。
在灾难降临的危急关头,党中央的指令与决策传遍灾区大地——
“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同时要加强地震监测预报,落实防范余震措施,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当前,抗震救灾第一位的工作是救人。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分努力,坚持下去,决不放弃”;
“只要我们发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
危急关头,共产党人和群众心心相印;困境绝地,共产党人与群众唇齿相依。党中央的牵挂、关怀,温暖着灾区群众的心,鼓舞着救灾人员的斗志。
“同人民在一起!”青海省委、省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当天,省委书记强卫、省长骆惠宁赶赴玉树县结古镇,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同人民在一起!”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公安民警和消防官兵紧急出征灾区;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各兄弟省区市等迅速组织人力物力驰援灾区;地震救援专业队伍、广大医务人员等迅速赶赴灾区……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去!哪里最艰苦、哪里有危险、哪里群众最需要,共产党员就出现在哪里、奋战在哪里。
这是一面面更加鲜艳的旗帜。
在玉树县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现场忙碌的同志有些手臂上缠着纱布,有些走路明显不太方便。地震中,全县几乎所有干部都有亲人或亲友伤亡。“但就是这些干部,只要能动的全在岗位上。”灾难面前,一个残缺不全的县级政权机构,以他们的镇定坚毅,凝聚起群众的希望和未来。
这是一个个无比坚强的身影。
见到结古镇扎西大同村村委会主任嘎玛文索时,他正在组织分发救灾物资,满身灰尘,声音有些嘶哑,手上的创伤还未愈合。地震中,嘎玛文索的父亲不幸遇难,两个儿子被压在废墟下,他都顾不上。地震仅半小时后,村党支部召集全村党员干部会,内容就两个字:救人。当天,他用手挖,用肩扛,用脚顶,拼命救出了3个人。地震以来,他一直坚守在第一线,每天工作近20小时。
这是一份份充满深情的关爱。
4月15日13时,在解放军第四医院抗震医疗队的野战医院里,被废墟掩埋了29个小时、已陷入昏迷的藏族小姑娘才让拉毛醒了过来。双眼蒙着纱布的她一把抓住输液的护士长宋海燕的手,哭喊着:“妈妈,妈妈!”宋海燕赶紧红着眼圈连声答应:“孩子,别哭,妈妈在呢!”小姑娘平静了下来。当宋海燕抱着脱离危险的才让拉毛交给她的母亲时,重新见到女儿的母亲哭着说:“共产党真是‘活菩萨’!”
从汶川到玉树。强震袭来,党中央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把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化为行动,再一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品格。
一种制度的优越性——
危急关头,“中国速度”再展雄风;困境绝地,“中国力量”令人惊叹。强震袭来,党和政府统筹全局,举国动员,高效展开抗震救灾工作,再一次检验了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物质实力”,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制度优势
强震袭来,整个国家高速运转,国务院在第一时间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回良玉副总理任总指挥。一系列工作指挥机构快速启动。
设在玉树军分区院内的一些大大小小的帐篷,是抗震救灾的前沿指挥所。在晚上的会商会上,各路负责人匆匆而来,通报当天情况,布置第二天工作,所有议题都浓缩成6个字:问题、办法、落实。会议室里有疲倦的面容,有嘶哑的声音,更有“没问题”、“马上落实”的坚决回答。一项项果断的决策,一道道及时的命令,从这里传出……
一场猝不及防的强震灾难,是一次对国家力量的检验!
非常时刻,非常行动。整个救援系统以最快速度,迅疾投入抗震救灾之中。
中国地震局14日8时20分启动二级应急响应,民政部8时30分启动四级救灾应急响应。随后,应急响应级别分别被提升为一级;
中央财政紧急下拨救灾资金2亿元,国家发改委紧急下达中央预算内补助5000万元;
卫生部和交通运输部紧急启动一级响应,铁道部24小时负责处理救灾物资装车、卸车和运输……
非常时刻,非常行动。生死关头,人民军队和人民在一起!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应急机制全面启动,抗震救灾指挥协调组迅速成立。
玉树。地震发生不到10分钟,玉树军分区、武警玉树州支队率先开始生命救援。
青海。青海省军区独立团开始了16个小时的高原强行军;武警青海总队官兵从西宁和格尔木两路并进,向灾区摩托化开进。
外地。一支支劲旅从全国各地紧急出发,挺进灾区。震后40分钟,兰州军区就向所属部队发出驰援灾区的预先号令,驻河西走廊某摩步旅星夜奔赴灾区;四川省军区1200余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翻越川西高原和海拔3000多米的二郎山,驰援玉树;新疆军区某陆航旅从1700公里外紧急起飞,赶赴灾区……
非常时刻,非常行动。一支支专业救援、医疗队伍从西藏、四川、甘肃,从北京、广东、云南出发,向着同一个方向挺进。
西藏。14日9时50分,65名救援人员和地震专家从昌都地区出发赶往玉树。
四川。13时50分,甘孜藏族自治州医疗队首批49名先遣队员抵达灾区开展救援。
甘肃。15时,省人民医院等39名医护人员、10台急救车,翻山越岭向玉树进发。
14日18时前,公安部已从全国各地调集公安消防特勤、公安特警、边防医疗人员共1630人,携带生命探测仪等搜救工具赶赴灾区。
22时许,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60名救援人员到达结古镇开展救援……
“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一场生命大营救,既是对“生命第一”意识的弘扬,也是对社会主义中国强大组织动员能力、强大物质保障条件的集中检阅。
灾区需要什么,全国各地就调来什么,食品、药品、帐篷、棉衣等,源源不断运抵灾区。记者沿214国道驱车从西宁奔赴玉树,夜幕下,沿途都是一辆辆运输救援人员和物资的车辆,闪烁的车灯犹如一条长龙与夜幕相接。
目前,灾区人员搜救覆盖全部受灾村庄,伤病群众已得到及时救治,危重伤员已全部转诊外地,受灾群众已得到临时安置,灾后重建工作正抓紧进行。而更多的物资、装备、资金和需要的人员,仍在源源流向灾区……
从汶川到玉树。强震袭来,党和政府统筹全局,举国动员,高效展开抗震救灾工作,再一次检验了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物质实力”,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制度优势。
一个民族的凝聚力——
危急关头,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困境绝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强震袭来,13亿兄弟姐妹紧紧相依,患难与共,再一次彰显了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舟共济,共抗天灾的勇气和信念
4月21日,人民共和国为玉树地震中的遇难同胞举行全国哀悼活动,13亿中国人再次为自然灾害中的罹难同胞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
一场猝不及防的强震灾难,是一次对中华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检验!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千百年来,在玉树这片高原土地上,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撒拉族等各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不分你我。强震袭来,各族人民生死相依,共同面对。
14日清晨,玉树州妇幼保健院,汉族护士蔡凤菊和藏族大夫普措文毛正在值班。突然,楼房摇动起来。在走廊一头,正在病房的蔡凤菊马上组织当时的6名病人从窗口爬了出去。走廊另一头,为组织15名人员逃离病房,普措文毛没有跑向仅隔几米的大门,而是逆向去组织病人逃生,楼塌了,他被压在了砖石下。
危险显而易见,但蔡凤菊想都没想就跑过来,将普措文毛小心拉出来,背在身上,一步一步向安全的地方挪去。
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论省份民族,情不问亲疏贫富,危急关头,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把目光投向玉树,都以各自的行动去帮助每一个受到强震伤害的生命。
汉族同胞来了。河北冀州市职工医院院长吴殿华和孔德柳、王茂荣、贾永才,开车带着抢救药品和医疗器械,赶到灾区;
回族同胞来了。青海省湟中县大才乡的马宝祥组织农民工救援队赶赴灾区,还购买了2箱药品、100箱方便面、4顶帐篷分发给受灾各族同胞;
羌族同胞来了。汶川地震重灾区——四川茂县的6名羌族村民每人凑了3000元,带着村民捐赠的帐篷、棉衣棉被等向玉树灾区驶来……
内地同胞来了。地震仅仅8小时后,四川第一支救援队、四川的志愿者队伍都出现在灾区;
港澳台同胞来了。香港义工黄福荣在玉树一家孤儿院做义工,地震时奋不顾身救人,不幸被余震夺去年仅46岁的生命。澳门各界积极捐款,通过各种方式援助灾区。台湾红十字组织派遣医疗队伍前往灾区参与医疗救援;
地震灾情牵动着海外侨胞的心。海外华侨、华人、侨团通过举办现场捐款等多种方式,呼吁大家奉献爱心……
地震,让各民族人民的心和灾区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危急关头,不分军民、不分僧俗、不分民族,大家患难与共,众志成城。
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捐款、捐物、献血,汇聚成一条奔流不息的爱心长河,涌向玉树。
目前,灾区所有危重伤员已全部转移救治,转移地包括青海的西宁、格尔木,也包括外省的成都、兰州、西安等。白玛青藏是转运到成都的伤员,年小体弱的她脑挫裂伤。四川省人民医院的护士成立了“白衣妈妈组”,护士长张雯带领几名护士小心翼翼地给白玛洗脸,擦身,修剪指甲,为她换上干净舒适的衣服。
志愿者赵成才,来自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他和29名战友,组成“老兵联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玉树。哪里有任务,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赵成才告诉记者,“老兵联盟”是个典型的多民族组织: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在这儿,我们都是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在玉树大地震后,中华儿女再次唱响心手相连、众志成城的心曲:“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这句话,再一次印证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从汶川到玉树。强震袭来,13亿兄弟姐妹紧紧相依,患难与共,再一次彰显了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舟共济,共抗天灾的勇气和信念。
一种精神的生命力——
危急关头,人性光辉绽放异彩;困境绝地,中国意志展现力量。强震袭来,灾区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全国人民不抛弃、不放弃,再一次彰显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生生不息的坚韧与顽强
“哇……”玉树州体育场的安置帐篷旁,刚3个多月的索南巴占发出一连声清脆的啼哭。
地震发生时,正在和别人聊天的妈妈索南永青迅速弯腰抱起小索南巴占往门外跑。房子倒塌、砖石压下的瞬间,索南永青躬下腰,将索南巴占窝在胸口……
被亲人从废墟中抬出来的索南永青问的第一句话是:“索南巴占怎么样?”经检查,索南永青多处骨折,但得知女儿无恙后,她露出恬静的微笑。母爱,再一次创造了奇迹。
一场猝不及防的强震灾难,是一次对民族意志的检验!
是什么支撑一个民族在灾难中不断创造感动世界的奇迹?是什么让世界再次发现一个呈现出温暖深沉的人性光辉的中国?是坚定、坚强与坚韧,是尊严、勇气和爱。
在尼玛茂吉身上,我们见识了另一种坚韧与顽强。
见到尼玛茂吉时,她正在给汉族大夫和藏族伤者当翻译。在玉树州藏医院工作的尼玛茂吉,地震发生以来,一直在给伤者看病,兼当翻译。
地震中,尼玛茂吉姐姐的儿子、女儿及女儿的两个孩子,都不幸遇难。“他们都是我的亲人啊!”尼玛茂吉哽咽失声。然而,面对伤者,她总是笑着安慰说:“一定要挺住,至少你还活着,就值得庆幸。”
关爱生命、抢救生命,广大军民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克服高寒缺氧、行路艰难、余震频仍等重重困难,临危不惧、奋不顾身,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一切艰难、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
我们见识了什么是不怕危险、舍生忘死。
西宁市公安消防支队队长李海峰在地震后,率西宁消防支队抗震救援队79名官兵火速赶赴灾区。倒塌的结古寺宾馆余震不断。李海峰发现两名群众被埋在坍塌房屋的狭小空间里,迅速组织救人。突然,废墟下埋压的一只液化气瓶发生爆炸,李海峰和部分救援队员瞬间被掀翻在地。“同志们,上!”顾不及伤情,李海峰又和队员们冲上废墟,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被埋的两名藏族群众终于获救。
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不畏艰难、不怕疲劳。
大地震发生仅10分钟,玉树军分区司令员吴勇就集合好101名官兵,在飞扬的尘土中率先冲向废墟,带领官兵用铁锹、镐头和双手营救受灾群众。在玉树州民族综合学校救灾点上,他们在随时可能倒塌的建筑旁经过5个小时苦苦搜寻,最终把10名学生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我们认识了什么叫盯岗敬业、默默奉献。
在一片废墟上,济南公安消防支队第19中队副中队长董兵,和几个战友竟就地睡着了,旁边是随身携带着的午餐压缩饼干。醒来的董兵告诉记者,天没亮他们就开始搜救,实在累得支持不住了只好就地打一小会儿盹。“能多救一个人,累趴下也值!”
坚韧往往创造奇迹。地震以来,生命奇迹的纪录不断被刷新,几乎所有神志清醒的获救者都说,他们在废墟下面从来没有放弃过生的希望。同样不言放弃的,还有在一遍遍寻找生命的救援人员,还有奔波在寻亲路上的人们……
4月19日17时许,青海公安消防总队派出的救援搜救小分队在距重灾区结古镇10余公里的西哈嘎雅山半山腰的西航村倒塌的废墟内,成功救出了一名被埋压长达129个小时的藏族妇女。
来自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消息说,截至4月25日17时,玉树地震遇难人员已达到2220人,失踪70人;截至24日,仅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就搜救被埋群众1584人。
强震的生死考验,救援的举国动员,展现了一个国家历经劫难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展现了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坚韧顽强的生命力。
从汶川到玉树。强震袭来,灾区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全国人民不抛弃、不放弃,再一次彰显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生生不息的坚韧与顽强。
一种发展的科学性——
危急关头,开放意识贯穿始终;困境绝地,科学精神贯穿全程。强震袭来,从紧急救援到灾后重建,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主线将始终如一,再一次彰显了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新理念、新实践、新突破
地震当天,国家测绘局派出多架无人飞机实施遥感航测,紧急制作完成了灾区第一幅三维动态地图和一批灾前、灾后卫星遥感影像图等,为救灾的组织和指挥提供重要参考。
一场猝不及防的强震灾难,是一次对科学精神和开放意识的检验!
震后的玉树,以惊人的速度重生。高效有力的组织动员,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离不开科技成果的支撑。
记者曾目睹生命探测仪的巨大作用。16日8时,结古镇民族饭店倒塌楼房的废墟上,国家地震救援队队员艾广涛带着几名队员和两条搜救犬爬上废墟,搜救犬不停吠叫。“有生命迹象!”队员们立即启用生命探测仪和“蛇眼”等先进探测设备对救援对象进行定位。经过近6小时努力,13岁女孩赤烈旺姆被队员们用双手托出废墟。
科学救援制度和科学精神贯穿抗震救灾整个过程。心理救援与生命救援、物质救援同步进行;充分发挥专业救援队伍作用,用好专业设备和仪器,科学组织救援和保障……
在科学精神之外,这场目前仍在进行的抗震救灾斗争,还有许多闪光之处将在时间的沉淀中显示出越来越珍贵的价值。
比如人文关怀进一步普及。一个小例子,这次抗震救灾,一直强调一定要本着科学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对确实不能适应高原环境的救援人员,坚决尽快安排到低海拔地区或及时医治。
比如开放理念进一步展现。中国政府准确、及时、公开、透明披露信息,几乎每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包括境外记者在内的数百名新闻工作者可以在灾区不受任何限制进行采访。同时,坚持公开透明,主动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来源、数量、种类和去向。
比如法制观念进一步深入。汶川大地震后,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在2008年12月获得通过,条文由48条增加到93条,玉树抗震救灾有了更为健全的法律保障。
比如志愿精神进一步培养。问候、捐款、献血,民间爱心涌成洪流。来自各地的志愿者赶赴灾区,为灾区人民尽微薄之力。心理学工作者、教师等深入帐篷板房,抚慰灾区人民心灵。
从唐山到汶川到玉树,期间经历30多年改革开放。没有30年改革开放形成的强大综合国力,就没有这次抗震救灾中强大的技术保障和丰厚的物质支持;没有30年全面推进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就没有今天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体系和现代高效的国家管理能力。可以说,玉树抗震救灾所呈现的新理念、新实践、新突破,正是对于30年改革开放的一次特殊检阅。
当前,玉树抗震救灾已全面进入过渡安置、恢复秩序、灾后重建的新阶段。
哀悼的忧伤尚在心头,但一份沉甸甸的希望已悄悄铺展。记者在结古镇看到,清晨的扎曲河两岸又升起了袅袅炊烟;商业店铺又恢复了营业;板房和帐篷学校又传出了琅琅书声……废墟上,开始升腾起新的希望。
4月20日,青海省宣布了灾后重建工作的部署,提出“实现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宏伟目标”。
4月21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八次全体会议听取了灾后恢复重建组工作方案汇报,对灾后重建任务时间表和重建的支持支援政策作了初步研究,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各项工作。
记者从各种会议和各级负责同志讲话中,深深感到,玉树灾后重建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贯穿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精神,确保灾后重建不留隐患,不留遗憾,不留包袱:
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民族文化,充分考虑生态、地质、环境等条件,科学制定重建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重建受灾居民基本生活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坚持统筹兼顾,把当前恢复重建与长远发展相结合,与推进城镇化和新牧区建设及扶贫开发相结合,与推动区域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建设精神家园相结合……
从汶川到玉树。强震袭来,从紧急救援到灾后重建,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主线将始终如一,再一次彰显了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新理念、新实践、新突破。
再过5天,第四十一届世界博览会将在上海拉开盛大帷幕。穿越灾难,迎来荣光。玉树抗震救灾所展现出来的勇气与精神,将激励13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续写一个古老民族新的美好未来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