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党性理论的新发展

作者:刘锦 时间:2017-05-20 责任编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顺利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管党治党,提出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追求共产主义是党性的本质特征”等新思想新理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性理论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强大理论武器。

“追求共产主义是党性的本质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强党性的本质特征”。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反复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追求共产主义是共产党员的天经地义。讲党性就要讲共产主义,为共产主义奋斗是党性的本质特征,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特征。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努力。不脚踏实地完成当前的中心任务,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不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是党性不纯的表现,同样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革命理想高于天。”守住信仰高地,才能守住党纪底线。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党性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心怀共产主义理想、心有所寄,才能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抵住诱惑,从沉湎于物质享受甚至低级趣味中解放出来。这是党性修养的制高点。一些干部之所以得“软骨病”,就是因为缺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钙”,逐渐失去精神动力,迷失前进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忘记共产主义理想,就容易成为功利主义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党性修养是守住信仰高地与守住底线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还首次提出了判断共产主义理想的四个“能否”标准。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共产主义不是空中楼阁。针对有些党员耻言理想、躲避崇高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这就使党性修养成为看得见、可操作、能效仿的有形标准,成为在言行举止中判断共产党人是否持有理想信念的一面镜子。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性理论的发展。

“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

张闻天、刘少奇、任弼时从阶级性角度对党性作了大量论述,王稼祥代中央起草的《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则从反对分散主义、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和组织上闹独立性的角度,对党性作了系统的论述。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人把党性同阶级性等同起来,把党性同人民性割裂开来,对党性与人民性采取对立的态度,抽象讨论二者的关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相统一的而不是相对立的,要把党性与人民性统一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这一重要论述巧妙地处理了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共产党人无论是想问题、搞研究,还是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而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强调人民立场是党性的根本立场,这一思想为党员干部从整体上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党性和人民性作为整体性的政治概念,是一致的而不是相互矛盾的。党性是就党的本质属性而言的,人民性是从全体人民而言的,二者统一于人民福祉和民族复兴。不能简单从某一级党组织、某一部分党员、某一个党员来理解党性,也不能简单从某一个阶层、某部分群众、某一个具体的人来理解人民性。党性来自阶级性和人民性,是阶级性和人民性最高、最集中的体现;坚持党性原则,就是坚持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原则。所以,“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的必然选择。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借鉴儒家修养的智慧和品格,首次系统论述了党性修养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从党内政治文化的角度推进思想建党和文化强党,创造性地提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把党性教育上升到学科的角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性修养理论的新发展。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面对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矛盾,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关键靠党性和党纪。而党性的文化源泉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用“固本培元”“精神命脉”“魂”与“根”以及“炼就金刚不坏之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等富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语言,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性修养中的重要作用。他说:“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在党性教育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继承中国传统知行观,坚持知行合一,着力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努力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些新论断是对毛泽东、刘少奇党性修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坚强的党性是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

重视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把党性摆在了更加重要而突出的位置,强调,“坚强的党性是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干部。”“当官要当舞台上端端正正的官,当清官,不要当庸官贪官,被人戳脊梁骨。第一步走错了就不行。如果抱着当官谋利的想法,那做的一切事情都不会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共产党员不能用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党性原则,绝不把商品交换那一套搬到党内政治生活中来。在政治原则上,党员干部要不讲任何价钱,不打任何折扣。在对待组织决定和任务安排上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同组织讨价还价。

讲党性要处理好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严于律己,既要严格要求自己,又要严格要求自己身边人、枕边人和自家人。这是检验党性强弱的重要试金石。

讲党性要处理好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党员要讲党性、不搞派性,不搞小圈子和非组织活动,不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把党组织等同于领导干部个人,对党尽忠不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尽忠,党内不能搞人身依附关系。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

讲党性要处理好业务职责和党员职责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不能用职业标准代替党性标准,不能重视业务培养、忽视党性修养。“第一身份”和“第一职责”的新论断,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内涵,唤醒了部分党员的党性观念,推动了党的意识的新觉醒。

主办单位:中共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会计学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