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教务处教务处-教学成果

新时代协同育人机制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发布人:  来源部门:  浏览人次:次     发布时间:2024年8月3日 责任编辑:

一、成果简介

“新时代协同育人机制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以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要求。基于应用型高校在“存在逻辑”“办学体系”“学生需求”对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客观需求,以及缺少必要劳动实践验证和理论支撑的客观事实,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以三十年劳动教育实践为依托,围绕应用型高校在劳动育人方面存在问题,在政策层面出台《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在实践层面提出“四项协同”“三项教育”“四三模式”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四项协同”指:“人员协同”“专业协同”“部门协同”“评价协同”,其中“人员协同”在劳动习惯养成重视全员育人,“专业协同”在劳动教学突出专业融合,“部门协同”在劳动实践加强部门协调,“评价协同”劳动评价形成综合评价。“三项教育”,即以“以生活劳动教育为载体,深化劳动习惯培育的劳动养成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主线,普及与学生劳动发展密切相关的8类专业劳动知识的通识必修课教育”和“以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志愿服务为主体的劳动实践课教育”。

成果在3省9所本科院校实践应用2年,受益人数9万余人,教学实践应用效益较大。项目研究期间,项目组成员发表论文3篇,其中2篇在《河南教育》(高等教育)版刊发;项目组成员张金安撰写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荣获郑州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出台校级文件一部《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全面性、纲领性的为学校劳动教育发展规划提供指引;建设校内劳动课程一门《劳动通论》,年均受益学生近8000人;公开出版教材1部《劳动通识教育》;完成3万字的调研报告一份,系统介绍了新时代协同育人机制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教学模式运行机理,对研究结果与实践过程进行总结;2023年9月19日,省级教育新闻网站——河南教育宣传网在“理论研究”板块刊发了项目组成果《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路径探析》。2023年12月9日,河南高教(视频号)宣传报道学校劳动教育成果展。2023年12月26日,河南省教育厅(视频号)宣传报到学校劳动教育活动。2024年6月4日,中国教育新闻网刊发了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耕好文化育人责任田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2024年1月荣获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

二、成果主要解决的问题

“新时代协同育人机制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主要解决应用型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力量分散、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劳动教育教学体系运转不畅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项目在操作层面,通过明确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把劳动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教学和育人的具体规划之中;通过明确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和方向,将劳动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协同育人环境,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资源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相结合,统筹推进高校育人体系和育才机制,探索以劳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从而充分实现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实践层面,围绕“四项协同”“三项教育”打造新时代协同育人机制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四三模式”,即:抓牢三个注重(注重教育引导、注重氛围营造、注重言传身教)、压实三个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内容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建设)、依托三个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室内室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强化三个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实现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项目以新时代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为基准,综合分析劳动教育教学实践的知识体系和发展趋势,围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提出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四项协同、三项教育”实现构建劳动教育教学培养体系。四项协同是指导原则,三项教育是实施路径。

(一)四项协同

四项协同:人员协同、专业协同、部门协同、评价协同

1.人员协同:在“劳动养成——重视全员育人”,学生习惯养成不仅仅是辅导员的任务,还是生活导师、学业导师、团学工作人员、科级以上干部等共同的任务。

2.专业协同:在“劳动教学——突出专业融合”,围绕劳动这个“太阳”把与学生劳动综合素养培育密切相关专业进行融合,形成新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3.部门协同:在“劳动实践——加强部门协调”,围绕学生成长长材,项目组为学校拟定纲领性文件,明确各单位劳动教育职责,使行政单位、教学单位、后勤保障部门充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打通“断头路”,架起“联通桥”。

4.评价协同:在“劳动评价——形成综合评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形成“五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实现学分互认,相互支撑,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二)三项教育

三项教育:劳动养成教育、劳动通识课教育、劳动实践教育

1.劳动养成教育模块:形成“以生活劳动教育为载体,深化劳动习惯培育的劳动养成教育课”。

通过宿舍内务整理,培养学生自立意识;通过校园公共卫生维护,培养学生公德意识;通过教室整洁竞赛,培养学生品质意识。虽然都是扫地,但通过扫地实现的目的和意义不同。

下面的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运行图,把行政、教学、后勤有机地联系到一起,合为一体,客观地反映了在学生劳动习惯养成上,全员育人的作用和功效。

2.劳动通识课模块:形成以“关注教师发展、重视学生需求、完善课程体系、关注效果反馈”的劳动教育理论课建设路径。

第一,关注教师发展,课程组带领任课教师深入与劳动课程建设专业相关的学院,开展交流学习,通过专业互动,拓宽劳动课教师专业视角,挖掘育人潜力;积极组织劳动课教师与校友企业、人才培养基地互动,保证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切合度;同时积极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拓展交流学习空间。

第二,重视学生需求,课程组在新生入校第一周即开展劳动综合素养问卷调查,从学生基本情况、劳动经历、劳动观点、劳动认知、我的需求五个方面,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劳动综合素养,通过问卷分析为劳动课程设计和后续教育提供参考;同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为学生答疑解惑,为开展教学反思提供素材。

第三,完善课程体系,课程组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主线,普及与学生劳动发展密切相关的8类专业劳动知识。在课程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和认知的盲点,做好思想引领,如:通过马克思对劳动的定义判断打游戏是否属于劳动;通过马克思劳动观中劳动与人类的起源来讨论现实生活中是劳动重要还是关系重要等,取得了显著效果。关注不同专业学生的相同专业劳动知识,如劳动中的经济问题、管理问题、法律问题、心理问题、安全问题等。结合教学实践,完成《劳动教育通论》教材编辑和出版。

第四,关注效果反馈,课程组通过学生知识掌握、教学督导反馈、教研组研讨等途径,了解、分析、解决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3.劳动实践模块:形成以“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志愿服务为主体”的劳动实践课。学校以文件形式,进行顶层设计,明确不同部门在学生劳动教育中的作用与任务。有效促进了劳动教育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各取所长、协同育人效果的实现,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更有利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一,资源共享。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劳动实践需要学科融合,拓展学生知识面,实验室是专业实践的重要场所,对促进专业教学和科研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整合实验资源,建设教学、科研实验平台;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强校企联系,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实现实验室软硬件的资源共享,把学生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志愿服务有机融为一体,通过互学互鉴,有利于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学生劳动综合素养。

第二,学分互认。目前,学生通过志愿服务、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分别获得实践学分、专业学分和双创学分,上述学分之间的独立性,割裂了劳动的整体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劳动实践的最大效能。可以通过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实践、创新创业之间的学分互认,承认学生已有劳动学习和劳动实践经历,并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建立学分银行。改进和加强对于志愿服务、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学分的检查与评估,确保质量,从互认、折算、管理和监控四个方面规范学分互认机制的政策保障。

第三,各取所长。志愿服务、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均具有专业性、实践性、服务型的特点但各有侧重,志愿服务侧重于服务性、专业实践侧重于专业性、创新创业侧重于实践性,在劳动实践中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专业实践、创新创业的育人特点,充分融合志愿服务、专业实践、创新创业的育人优势,更有利人才培养标准的实现。

第四,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既是一种新型的参与式学习方式,也是聚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品质的重要途径。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将劳动养成教育、劳动通识教育和劳动实践合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既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又可以丰富自身的情感和思维,促进个人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建立能力、发展思想和促进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通过协同育人提升学生参与乐趣,发挥其主体作用和创造能力,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提高主动性,促进其自主学习技能和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辨别和立足真理、建立正确的观点和科学的认识结构。通过帮助学生进行不断学习和扩展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意识、发展自身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成长。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建立健全的品质和价值观。

 

 

版权所有 © 2017 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